凯发K8旗舰厅ღ✿✿,凯发K8官网首页ღ✿✿,k8凯发国际ღ✿✿,凯发手机app下载ღ✿✿,凯发k8官网首页凯发app手机版下载ღ✿✿。1981年ღ✿✿,茅盾在临终之际捐献了25万元稿费ღ✿✿,设立茅盾文学奖ღ✿✿。茅盾文学奖已成为中国最权威ღ✿✿、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之一ღ✿✿。值得注意的是ღ✿✿,最早的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ღ✿✿。正如雷达所言ღ✿✿,“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1ღ✿✿。1945年6月24日ღ✿✿,重庆文艺界为茅盾举办了“五十寿辰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的纪念活动ღ✿✿,会上获得捐款10万元ღ✿✿。茅盾等人最初商定设立“茅盾奖学金”以奖励青年文艺工作者ღ✿✿,后经各方捐赠ღ✿✿,最终设立了“茅盾文艺奖金”ღ✿✿,并由“文协”组织举办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征文活动ღ✿✿。
1945年ღ✿✿,南方局为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ღ✿✿,通过“寿茅”活动在大后方确立了“人民文艺”方向ღ✿✿。作为“寿茅”的主要活动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是实践大后方文艺新方向的重要方式ღ✿✿。近些年ღ✿✿,关于“寿茅”活动的研究已有若干成果ღ✿✿。2但“茅盾文艺奖金”征文长久被淹没在“寿茅”的光芒下ღ✿✿,以往研究多是在讨论“寿茅”时捎带提及ღ✿✿,尚缺乏系统性的深入讨论ღ✿✿。3“茅盾文艺奖金”并不像已有材料所述ღ✿✿,设立于“寿茅”茶话会上ღ✿✿。据笔者考察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的最初样貌是“茅盾奖学金”ღ✿✿,而这一变化恰恰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大后方左翼知识分子对“人民文艺”实践的构想和调适ღ✿✿。此次征文活动从组织筹办到公布评选结果ღ✿✿,涉及大后方文艺理论转向ღ✿✿、“人民文艺”实践ღ✿✿、培养青年作家ღ✿✿、农村题材创作等重要问题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则体现出青年作家创作“人民文艺”的效果及意义ღ✿✿。基于此ღ✿✿,本文拟通过全面梳理和考察“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活动始末ღ✿✿,探究抗战胜利前后“人民文艺”在大后方的实践情况ღ✿✿。
在抗战时期ღ✿✿,“祝寿”是南方局在大后方推行民主运动ღ✿✿、团结进步文人的一项重要举措ღ✿✿,这一结论已得到学界公认ღ✿✿。作为一种统战方式ღ✿✿,“祝寿”活动在大后方屡见不鲜ღ✿✿。章涛指出ღ✿✿,树立“文化旗帜”是共产党团结作家的重要方式ღ✿✿,4而为作家祝寿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形式ღ✿✿。为文化名流祝寿ღ✿✿,最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重塑作家的个人形象ღ✿✿,进而依托他们的声望团结各方势力ღ✿✿,例如1941年的“寿郭”活动ღ✿✿。但在众多祝寿活动中ღ✿✿,“寿茅”尤为特殊ღ✿✿。究其原因ღ✿✿,一是此次活动内容丰富ღ✿✿,如有奖征文活动就是“寿茅”所特有的ღ✿✿;二是此次活动任重道远ღ✿✿,它肩负着调整大后方文艺方向的重任ღ✿✿。1944年之后ღ✿✿,大后方文艺界的核心任务是依据延安文艺思想将文艺方向调整为“人民文艺”ღ✿✿。在这个过程中ღ✿✿,“寿茅”及其征文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ღ✿✿。
延安文艺话语开始介入重庆文坛是在1944年ღ✿✿。1944年1月ღ✿✿,《新华日报》以“摘要”的形式刊发了《讲话》ღ✿✿。这是《讲话》首次在大后方公开发表ღ✿✿,但最初它在重庆文艺界的推行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ღ✿✿。1944年5月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ღ✿✿,何其芳ღ✿✿、刘白羽抵达重庆宣传《讲话》ღ✿✿,遇到了重重阻力ღ✿✿。邵荃麟在《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一文中提到1945年之前《讲话》在大后方的接受情况ღ✿✿:“这个座谈会(指延安文艺座谈会——笔者注)的成果ღ✿✿,在后方没有得到应有的普遍和热烈的讨论ღ✿✿,倒毋宁说是一般地被冷淡了ღ✿✿。”5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践行《讲线年南方局根据延安经验和大后方的实际情况ღ✿✿,提出了“人民文艺”的观念ღ✿✿。借由第一届“五四”文艺节ღ✿✿,郭沫若ღ✿✿、茅盾ღ✿✿、周而复等人对“人民文艺”进行了阐释ღ✿✿。郭沫若指出ღ✿✿:“人民的文艺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ღ✿✿,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ღ✿✿。”6茅盾认为文艺应当“配合着今天的民主运动”ღ✿✿,站在民众的立场上ღ✿✿,认识民众的力量ღ✿✿,表现民众的要求ღ✿✿。7相对于郭沫若ღ✿✿、茅盾高屋建瓴式的论述ღ✿✿,周而复则阐释得比较具体ღ✿✿:“人民文艺”的真正主人是“劳动人民大众”ღ✿✿,其土壤在乡村和军队里ღ✿✿。他详细介绍了延安的文艺经验ღ✿✿,如培养农民和士兵进行文艺创作ღ✿✿。8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人民文艺”要面向劳动人民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生活ღ✿✿。不难看出ღ✿✿,周而复等人将延安文艺作为标杆ღ✿✿,对“人民文艺”进行了描绘和建构ღ✿✿。同时ღ✿✿,周而复也特别指出ღ✿✿,“人民文艺”不能只局限于“边区和敌后”ღ✿✿,要争取在全国范围内ღ✿✿,“实现人民的文艺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ღ✿✿。9那么ღ✿✿,如何将“人民文艺”确立为大后方文艺新方向ღ✿✿,就成了南方局亟须解决的问题ღ✿✿。
1945年3月ღ✿✿,文化工作委员会因组织起草《对于时局的进言》ღ✿✿,被国民党当局勒令解散ღ✿✿。文化工作委员会是当时南方局宣传《讲话》和团结进步文人的主要组织ღ✿✿。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ღ✿✿,“寿茅”成为南方局在大后方确立“人民文艺”方向的重要方式ღ✿✿。“寿茅”活动的时间是1945年6月24日ღ✿✿,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非常微妙ღ✿✿。茅盾出生于1896年7月4日ღ✿✿,1945年既不是他的五十周岁ღ✿✿,6月24日也并非其生日ღ✿✿。对此ღ✿✿,茅盾给出的解释是ღ✿✿:“以群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我已五十岁了ღ✿✿,便正式向我提出ღ✿✿,说朋友们愿在我五十岁生日那天为我祝寿ღ✿✿。”10但这个解释很难令人信服ღ✿✿,为茅盾祝寿是当时文坛的一件大事ღ✿✿,叶以群作为茅盾的好友ღ✿✿,怎么可能“不知从哪里”打听了一个消息就大张旗鼓地筹办ღ✿✿。其实ღ✿✿,筹划“寿茅”早在为老舍祝寿即1944年4月之后就开始了ღ✿✿。据茅盾回忆ღ✿✿:“四四年四月初的一天ღ✿✿,重庆文艺界举行了庆祝老舍创作活动二十周年的茶话会ღ✿✿,会后ღ✿✿,一些年轻人倡议为我也搞一个庆祝会ღ✿✿。”11吴组缃发表在1945年6月24日《新华日报》上的纪念文章《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祝贺》中也有明确说明ღ✿✿。12 1945年6月初ღ✿✿,周恩来还曾特别委派徐冰ღ✿✿、廖沫沙与茅盾洽谈祝寿事宜ღ✿✿。显然ღ✿✿,“寿茅”时间的选择是为了配合南方局调整大后方文艺方向的工作任务ღ✿✿。“寿茅”不再是一般的文化活动ღ✿✿,而是“把人民文艺进一步确立为国统区文艺运动新方向的一个文化仪式”13ღ✿✿。
祝寿当天ღ✿✿,《新华日报》刊发了题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路程》的社论和王若飞的评论文章《中国文化界的光荣 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先生五十寿日》ღ✿✿。这两篇文章回顾了茅盾的创作历程ღ✿✿,将茅盾树立为“人民文艺”的一面旗帜ღ✿✿。《新华日报》社论指出茅盾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作家”ღ✿✿,他二十五年来创作的努力方向就是“要为民族的解放ღ✿✿,要为大众的幸福”ღ✿✿。14接替周恩来主持南方局工作的王若飞高度赞誉了茅盾对新文学的贡献ღ✿✿,称赞他是新文艺“大众化”和“中国化”的先驱者ღ✿✿。王若飞将茅盾的创作与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相联结ღ✿✿,指出茅盾所走的方向“是一切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走的方向”15ღ✿✿。通过肯定茅盾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ღ✿✿,“人民文艺”得以承继“五四”新文学传统成为大后方的发展方向ღ✿✿。《新华日报》社论在回顾茅盾的创作历程时ღ✿✿,重点强调了他在农村题材方面的成就ღ✿✿。社论认为茅盾诉述了“最平凡而最伟大的老百姓”的苦痛ღ✿✿,描写了“破落了的农村的可怕情景”ღ✿✿。16在“寿茅”茶话会上ღ✿✿,大会主席沈钧儒也表示希望茅盾“以后更多更多的写人民ღ✿✿,写农民”17ღ✿✿。不过jiqingwuyueღ✿✿,茅盾认为自己最遗憾和惭愧的是“不曾写出中国的最平凡而其实是最伟大的老百姓”18ღ✿✿。这看似是对茅盾创作评价的分歧ღ✿✿,实则是通过阐释茅盾创作明确“人民文艺”的形态ღ✿✿。在茅盾的文学道路被重塑为“人民文艺”道路的语境下ღ✿✿,对茅盾农村书写的强调表明了“写农村”“写农民”是当时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ღ✿✿。
虽然“人民文艺”被确立为大后方文艺的新方向ღ✿✿,但只进行理论阐释是不够的ღ✿✿,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ღ✿✿。南方局举办的一系列祝寿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程式ღ✿✿,例如诗词唱和ღ✿✿、茶话会ღ✿✿、特价出售著作等ღ✿✿。与其他祝寿活动不同的是ღ✿✿,“寿茅”设立了“茅盾文艺奖金”ღ✿✿,并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评奖并不常见ღ✿✿,而抗战时期社会动荡ღ✿✿、经济紧张ღ✿✿,有奖征文活动就更为罕见了ღ✿✿。1945年8月3日ღ✿✿,《新华日报》《文艺杂志》以及重庆《大公报》刊登了《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启事》ღ✿✿,启事如下ღ✿✿:
茅盾先生五十寿辰ღ✿✿,经各方捐献二十万元ღ✿✿,作为“茅盾文艺奖金”ღ✿✿,并委托敝社同人代为征选ღ✿✿,兹拟定简则数条如下ღ✿✿:
作为承办此次征文的刊物ღ✿✿,《文艺杂志》和《文哨》具有很强的左翼色彩ღ✿✿。由于战时特殊的社会环境ღ✿✿,刊物更迭迅速ღ✿✿,待评奖结果公布之时ღ✿✿,两份杂志均已停刊ღ✿✿,刊发获奖征文的任务转交给了叶以群ღ✿✿、茅盾主编的《文联》ღ✿✿。叶以群不仅是茅盾的好友ღ✿✿,更是茅盾在党内的秘密联系人ღ✿✿。七位评选委员均是“文协”成员ღ✿✿,除老舍没有明显的党派色彩外ღ✿✿,其他都是左翼人士ღ✿✿。由此可见ღ✿✿,此次征文是一场借助茅盾的个人声望ღ✿✿,将延安的工农兵文艺推向全国的左翼文化活动ღ✿✿。而征文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取材农村生活”ღ✿✿,这正符合以“写农村”“写农民”为基本内涵的“人民文艺”的要求ღ✿✿。通过“寿茅”ღ✿✿,南方局将“人民文艺”确立为大后方文艺的新方向ღ✿✿,而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则促使“人民文艺”落实为具体的文学生产活动ღ✿✿。
“茅盾文艺奖金”的最初样貌是以奖掖青年为目的的“茅盾奖学金”ღ✿✿,征文方式的调整和确立折射出大后方左翼知识分子对“人民文艺”的构想ღ✿✿,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策略调整ღ✿✿。据1945年8月3日《新华日报》报道ღ✿✿,在祝寿茶话会上ღ✿✿,“某君”捐款十万元设立了“茅盾文艺奖金”ღ✿✿。最终经各方捐赠筹得二十万元ღ✿✿,举办了有奖征文活动ღ✿✿。报道如下ღ✿✿:
前月茅盾先生五十寿辰庆祝会上ღ✿✿,有某君当场捐款十万元ღ✿✿,作为茅盾文艺奖金ღ✿✿,后又得开明ღ✿✿、良友ღ✿✿、文化生活ღ✿✿、作家书屋ღ✿✿、生活ღ✿✿、建国ღ✿✿、新知ღ✿✿、读书ღ✿✿、群益ღ✿✿、北门ღ✿✿、文光ღ✿✿、自强等书店ღ✿✿,合捐五万元ღ✿✿,六月二十四日庆祝会茶话费积余五万元ღ✿✿,合共二十万元ღ✿✿。听说现已委托文艺杂志ღ✿✿、文哨月刊二社代办征文ღ✿✿,并已聘定老舍ღ✿✿、靳以ღ✿✿、杨晦ღ✿✿、冯乃超ღ✿✿、冯雪峰ღ✿✿、邵荃麟ღ✿✿、叶以群等七人为评议委员ღ✿✿。征稿办法ღ✿✿,是以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ღ✿✿,速写ღ✿✿,报告为限ღ✿✿,文长以五千字为宜ღ✿✿,最长不得超过一万字ღ✿✿。至本年十月底截止ღ✿✿,十一月内揭晓ღ✿✿。应征文稿由《文哨》《文艺》二杂志代收ღ✿✿。20
“某君”是正大纺织染厂总经理陈钧ღ✿✿,这笔捐款是在董必武的授意下捐赠的ღ✿✿。21众所周知ღ✿✿,董必武是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ღ✿✿。而陈钧的身份也不仅是爱国实业家那么简单ღ✿✿。陈钧又名陈之一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ღ✿✿,曾代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ღ✿✿,后因被捕脱党ღ✿✿。1945年11月28日ღ✿✿,中国民主建国会筹备会议在重庆举行ღ✿✿,陈钧被推选为筹备干事ღ✿✿,之后又被选举为该会理事ღ✿✿。22因此ღ✿✿,捐款并设立一项奖金绝非陈钧的个人行为ღ✿✿,应该是南方局有计划的安排ღ✿✿。不过ღ✿✿,这笔捐款设立的奖励ღ✿✿,最初的名称并不叫“茅盾文艺奖金”ღ✿✿。通过翻阅重庆《大公报》ღ✿✿,笔者发现了一则关于“茅盾奖学金”的报道ღ✿✿,这则报道刊登于“寿茅”活动举行两天后ღ✿✿,即1945年6月26日ღ✿✿。它与“茅盾文艺奖金”具有明显的联系ღ✿✿,但以往研究均未提及ღ✿✿。报道如下ღ✿✿:
【本报讯】日前茅盾寿辰会上ღ✿✿,有陈钧氏捐款十万元ღ✿✿,作为茅盾奖学金ღ✿✿,茅盾氏昨与友好商定ღ✿✿:由文协推举作家评选数年来有造就之青年文艺工作者五人ღ✿✿,每人赠给两万元ღ✿✿,作为鼓励ღ✿✿。23
笔者在《矛盾的茅盾寿辰》一文中也发现了“茅盾奖学金”的说法ღ✿✿:“昨天会上有位陈先生捐了十万ღ✿✿,作为茅盾奖学金ღ✿✿。”24这篇文章的作者彭子冈参加了祝寿茶话会ღ✿✿。虽然没有材料再提及“茅盾奖学金”ღ✿✿,但茅盾曾谈到他将捐款交给“文协”ღ✿✿,“希望用来奖励青年作家”25ღ✿✿。这些材料能够表明ღ✿✿,茅盾等人最初打算将捐款设立为“奖学金”ღ✿✿,以鼓励青年作家ღ✿✿。但从8月3日《新华日报》的报道看ღ✿✿,正式设立的“茅盾文艺奖金”与最初设想不同ღ✿✿。“茅盾奖学金”是由“文协”直接评选青年作家ღ✿✿,而“茅盾文艺奖金”则采取了征文评选的方式ღ✿✿,并规定了征文的题材ღ✿✿、体裁ღ✿✿、字数ღ✿✿。
虽然征文启事中没有规定征文对象的身份ღ✿✿,但“茅盾文艺奖金”面向的还是青年群体ღ✿✿。1946年3月ღ✿✿,《文联》刊登了一则关于获奖征文的短讯ღ✿✿,里面提到了征文对象ღ✿✿:“所征集之青年作家作品数百件ღ✿✿,已由评选委员分头审阅ღ✿✿。”26另外ღ✿✿,1946年2月28日ღ✿✿,《新华日报》刊登的《茅盾文艺奖金征文评选委员会启事》列出了获奖者和部分落选者名单ღ✿✿。启事如下ღ✿✿:
(一)共收到征文一百另八篇(二)评选结果ღ✿✿:甲等三名ღ✿✿。徐疾ღ✿✿:兴文乡疫政印景ღ✿✿。田苗ღ✿✿:互替的两船夫ღ✿✿。木人ღ✿✿:丰收ღ✿✿。以上每名各赠国币四万元ღ✿✿。乙等二名ღ✿✿。温士扬ღ✿✿:会议ღ✿✿。李俞ღ✿✿:还政于民记ღ✿✿。以上各赠国币三万元ღ✿✿。丙等三名ღ✿✿:生群ღ✿✿:农村的一角ღ✿✿。夏培静ღ✿✿:么店子ღ✿✿。汪文孙ღ✿✿:风波ღ✿✿。以上各赠国币二万元ღ✿✿。(三)委托文光书店代办发送奖金ღ✿✿,请于收到文光书店之通知后ღ✿✿,凭函印向该店支取ღ✿✿。(四)入选各稿ღ✿✿,将在《文艺杂志》《文哨》或其他刊物上陆续发表ღ✿✿。(五)未入选之稿ღ✿✿,均已退还ღ✿✿,惟下列各稿未有通讯地址ღ✿✿,请函告文光书店ღ✿✿,即当退还ღ✿✿:一ღ✿✿、勤劳的酬报(胡必信)二ღ✿✿、进城(李业道)三ღ✿✿、乡下的医生(邓桥生)四ღ✿✿、希望(丁钊)五ღ✿✿、访问记(曹濛灵)六ღ✿✿、农民生活(古弓)七ღ✿✿、乡间的一页(实露)八ღ✿✿、秋雨潇潇泣老农(石泉)九ღ✿✿、小琪子(岚风)十ღ✿✿、刘家堡子(姚远)27
由于年代久远且受战乱等因素的影响ღ✿✿,目前只能确定徐疾ღ✿✿、田苗ღ✿✿、木人ღ✿✿、夏培静ღ✿✿、温士扬以及李业道6名作者的身份信息ღ✿✿。徐疾ღ✿✿,原名刘燕荪ღ✿✿,得奖之时只有20岁ღ✿✿。他曾是光华附中的一名学生ღ✿✿,当时失学待业家中ღ✿✿。田苗(原名胡锡培)和木人(原名杨本泉)都是受过茅盾指导的文学青年ღ✿✿,胡锡培就读于重庆载英中学ღ✿✿,杨本泉就读于复旦大学ღ✿✿。他们都是西南地区的学生社团突兀文艺社的成员ღ✿✿,这个社团与茅盾关系密切ღ✿✿。夏培静是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的学生ღ✿✿,还是中央大学民主同盟地下组织的成员ღ✿✿。温士扬即温田丰ღ✿✿,是一名报刊编辑ღ✿✿,获奖时29岁ღ✿✿。温士扬虽不是学生ღ✿✿,却是一名共产党员ღ✿✿,他曾在1937年底代表《新蜀报》赶赴延安采访ღ✿✿,受到毛泽东的接见ღ✿✿。他所写的《延安通讯》《毛泽东的印象和谈话》等文章ღ✿✿,第一次在重庆报刊向大后方读者介绍了延安风貌和中共领导人的情况ღ✿✿。参与征文活动的李业道是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一名学生ღ✿✿,后因从事学生运动被迫退学ღ✿✿。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确定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与“茅盾奖学金”一样ღ✿✿,都面向青年群体ღ✿✿,尤其是进步学生ღ✿✿。
综合多种材料ღ✿✿,或许可以描摹出此事的大致面貌ღ✿✿:陈钧在董必武的授意下捐款十万元ღ✿✿,作为“茅盾奖学金”ღ✿✿。而茅盾等人商讨后决定将捐款交由“文协”ღ✿✿,并请“文协”评选出五名青年作家作为奖学金得主ღ✿✿。经过调整ღ✿✿,“茅盾奖学金”改为了“茅盾文艺奖金”ღ✿✿,由“文协”组织开展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ღ✿✿、面向青年作家的有奖征文活动ღ✿✿。
董必武授意陈钧捐款就是为“人民文艺”宣传和造势ღ✿✿,因此ღ✿✿,奖金的设立和调整都受到“人民文艺”的规约ღ✿✿。“茅盾奖学金”是由“文协”评选出“数年来有造就之青年文艺工作者”ღ✿✿,也就是得奖者起码在文艺界小有名气ღ✿✿,这就容易使评奖成为文艺界的自娱自乐ღ✿✿。而“茅盾文艺奖金”采取征文的方式ღ✿✿,能够营造一种全民参与“人民文艺”创作的社会氛围ღ✿✿,有利于扩大“人民文艺”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ღ✿✿。更为重要的是ღ✿✿,它面向全社会进行征文ღ✿✿,能够推动更多人参与到“人民文艺”实践中ღ✿✿。另外ღ✿✿,“茅盾奖学金”的“数年来有造就”这一条件过于模糊ღ✿✿,何为有造就ღ✿✿,哪些方面的造就ღ✿✿,很难具体界定ღ✿✿,而“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具体到农村题材ღ✿✿,就明确指向了“人民文艺”ღ✿✿。
虽然奖项的设立经历了较大的调整ღ✿✿,但面向青年作家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ღ✿✿。这体现出在奖项设计者的构想中ღ✿✿,青年群体是实践“人民文艺”的重要力量ღ✿✿。实际上ღ✿✿,大后方左翼知识分子对青年群体的重视在此之前就已显现ღ✿✿。1945年3月ღ✿✿,叶以群ღ✿✿、邵荃麟等人举行座谈会商讨《文哨》创刊工作ღ✿✿。这场座谈会实则讨论了如何在大后方践行延安文艺思想——“配合着目前民主运动的需要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ღ✿✿,以及怎样做”28ღ✿✿。参加座谈会的叶以群ღ✿✿、邵荃麟ღ✿✿、茅盾都与“茅盾文艺奖金”密切相关ღ✿✿。叶以群和邵荃麟不仅是评选委员ღ✿✿,还是承办征文的《文哨》《文艺杂志》的主编ღ✿✿,这几人在征文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ღ✿✿。所以ღ✿✿,这场座谈会也可以从侧面展现“茅盾文艺奖金”调整的内因ღ✿✿。夏衍一针见血地指出ღ✿✿:“解决中国问题ღ✿✿,主要的是农民问题ღ✿✿;所以ღ✿✿,我们的工作要面向农村ღ✿✿,青年也要面向农村ღ✿✿,到农村中去ღ✿✿。”29针对如何“面向农村”ღ✿✿,与会人员中产生了两种观点ღ✿✿:周而复和戈宝权认为要依靠生活在农村的作者和读者ღ✿✿,最好直接在工农兵中培养和发掘作家ღ✿✿;茅盾和夏衍则将重点放在了青年身上ღ✿✿,认为要倡导青年面向农村ღ✿✿,到农村中去ღ✿✿。茅盾还就如何培养青年进行了详细阐述ღ✿✿:一方面ღ✿✿,利用通信和谈话等方式引导青年书写农村ღ✿✿;另一方面ღ✿✿,帮助生活在农村的文艺青年成为作家ღ✿✿。30茅盾在此所强调的引导青年面向农村ღ✿✿,就成了之后“茅盾文艺奖金”评选的核心要求ღ✿✿。
当然ღ✿✿,《讲话》的核心是培养工农兵作家ღ✿✿,戈宝权和周而复的观点更符合《讲话》精神ღ✿✿。但大后方政治环境与延安完全不同ღ✿✿,就“茅盾文艺奖金”得主的情况看ღ✿✿,大多数都是在校学生ღ✿✿。在工农兵中发掘和培养作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ღ✿✿,即使培养农村的文艺青年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ღ✿✿。另外ღ✿✿,茅盾等人倡导青年面向农村也与当时中共中央的政策有关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ღ✿✿。1945年1月ღ✿✿,为应对国民党发起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ღ✿✿,中共中央号召大后方青年到农村去ღ✿✿。《新华日报》在一篇谈农村工作的文章中也指出ღ✿✿,大后方的农村工作“薄弱的像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ღ✿✿,需要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到农村去jiqingwuyueღ✿✿。31因此ღ✿✿,茅盾等人将培养工农兵作家转换为培养文艺青年ღ✿✿,并非是他们故意忽视《讲话》的要求ღ✿✿,而是根据大后方特殊环境ღ✿✿,为了“配合着目前民主运动的需要”做出的相应调适ღ✿✿。
从“茅盾奖学金”到“茅盾文艺奖金”ღ✿✿,评选方式由直接评选青年作家调整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ღ✿✿、面向青年作家的有奖征文ღ✿✿。这种调整明确揭示出“茅盾文艺奖金”征文与“人民文艺”的关系ღ✿✿,增强了“人民文艺”的传播效力ღ✿✿。通过征文引导和培育青年是大后方实践“人民文艺”的一种方式ღ✿✿,这种方式区别于延安培养工农兵作家的模式ღ✿✿,体现出大后方与延安在文艺人才储备层次ღ✿✿、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ღ✿✿,反映了茅盾等大后方左翼文人在践行延安文艺思想过程中的策略调整ღ✿✿。
“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活动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ღ✿✿,并且确实吸引了他们关注并表现农村ღ✿✿。突兀文艺社发动社员写稿应征ღ✿✿,还曾计划将获得甲等奖的三篇小说作为“突兀文艺丛书”出版ღ✿✿,只是没有凑足印刷费而未能实施ღ✿✿。徐疾和夏培静在此之前也发表了数篇作品ღ✿✿,徐疾发表过小说《千万家中的一家》以及译作《莎翁故居》《二十年前的约会》ღ✿✿,夏培静发表过小说《风雨夜》ღ✿✿。这些青年学生获奖前发表的作品ღ✿✿,尽管写于抗战时期ღ✿✿,但聚焦的是普通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ღ✿✿。例如夏培静的《风雨夜》ღ✿✿,讲述的是几个青年学生陷入爱情的苦闷中无法自拔的故事ღ✿✿。可见ღ✿✿,“面向农村”的“茅盾文艺奖金”征文促使青年学生将目光从校园转向农村ღ✿✿。
在《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启事》中ღ✿✿,最为明显的要求是“取材农村”ღ✿✿。对于农村题材的侧重ღ✿✿,是延安工农兵文艺的特点ღ✿✿。正如前文所述ღ✿✿,“人民文艺”的提出是大后方知识分子对《讲话》的呼应和实践ღ✿✿。相比工农兵文艺ღ✿✿,“人民文艺”这一提法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ღ✿✿。首先ღ✿✿,与“工农兵”这样带有鲜明无产阶级色彩的词汇不同ღ✿✿,“人民”这一概念是比较中性化的ღ✿✿,当时不仅共产党方面在使用ღ✿✿,国民党方面也在争夺这一概念的解释权ღ✿✿。32实际上ღ✿✿,从“人民文艺”的阐释和实践来看ღ✿✿,其内涵已经无限接近于工农兵文艺ღ✿✿。只是鉴于当时国民党对阶级斗争ღ✿✿、左翼文艺的抵制ღ✿✿,在大后方使用统战性质的“人民文艺”更为安全ღ✿✿,也更具有合法性ღ✿✿。其次ღ✿✿,无论郭沫若还是茅盾ღ✿✿,在阐释“人民文艺”时ღ✿✿,对“人民”的论述都是比较笼统的ღ✿✿,也没有具体的指向ღ✿✿。而“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明确要求取材农村ღ✿✿,就使得“人民”这一原本中性化的词汇带有了左翼色彩ღ✿✿,即农村的ღ✿✿、阶级的ღ✿✿。在《文哨》座谈会上ღ✿✿,茅盾认为要多鼓励农村题材的创作ღ✿✿,刊物应该放宽对此类作品的要求ღ✿✿,“只要内容好ღ✿✿,技巧即使差一点ღ✿✿,或者大体可以ღ✿✿,某些方面差一些的”都可以刊登ღ✿✿。33从发表的获奖作品看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下评选的ღ✿✿。而结合获奖征文ღ✿✿,茅盾所言的“内容好”实则是符合“人民文艺”的创作主题ღ✿✿、观念以及立场ღ✿✿。
统观这些获奖征文ღ✿✿,虽然带有青年作家创作的青涩感ღ✿✿,但展现出了大后方农村生活的诸多面向ღ✿✿。《兴文乡疫政即景》34讲述了瘟疫之下乡镇官员无视百姓死活ღ✿✿,层层盘剥中饱私囊的故事ღ✿✿。《互替的两船夫》则通过两个船夫阴差阳错的命运jiqingwuyueღ✿✿,反映了拉壮丁带给民众的苦难ღ✿✿。《丰收》展示了物价飞涨之下ღ✿✿,谷贱如何伤农ღ✿✿。《会议》描绘了乡政府接待前来下达拉壮丁任务的县长的画面ღ✿✿,讽刺了地方官员的丑恶嘴脸ღ✿✿。35获奖作品虽然都是“面向农村”之作ღ✿✿,但切入角度各不相同ღ✿✿:有上下勾结ღ✿✿、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吏ღ✿✿,有物价飞涨下破产的农民ღ✿✿,有遭受无妄之灾的船夫ღ✿✿。从中可以看出ღ✿✿,评选委员会希望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与人物ღ✿✿,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大后方的农民和农村风貌ღ✿✿。这几篇小说大量使用四川方言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ღ✿✿。例如ღ✿✿,《兴文乡疫政即景》中人物对话多使用方言ღ✿✿,这在徐疾之前的创作中就没有出现过ღ✿✿。这些作品对农村生活的描写ღ✿✿、对方言口语的使用ღ✿✿,印证了征文活动对青年作家的创作引导ღ✿✿。
除了题材方面ღ✿✿,青年作家创作转向的另一方面ღ✿✿,是阶级话语代替抗战话语ღ✿✿。这些作品在主题上都以暴露大后方农民的苦难生活ღ✿✿、批判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为主ღ✿✿。在大后方ღ✿✿,暴露抗战黑暗面的作品并不少见ღ✿✿。抗战初期就曾涌现出一大批“暴露与讽刺”的作品ღ✿✿,其中不乏描写农民的作品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和《牛全德与红萝卜》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ღ✿✿。这两部作品虽然批判了农民胆小怕事ღ✿✿、迂腐自私的劣根性ღ✿✿,但它们强调的是经过战争教育ღ✿✿,意识落后的农民也可以成长为抗日英雄ღ✿✿,展现的是个人走向集体和民族国家的过程ღ✿✿。其根本目的是鼓励民众积极投身抗战ღ✿✿,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ღ✿✿,具有强烈的民族叙事特点ღ✿✿。而征文获奖作品中的民族情感相对淡薄ღ✿✿。《会议》里民众对“胜利也不很感兴趣ღ✿✿,倒是粮价涨跌还令他兴奋”36ღ✿✿。《丰收》里农民张桂林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更是表现得异常冷漠ღ✿✿:“‘我说啥子事得?原来——哼ღ✿✿,有那点值得欢喜?’张二爷露出‘不过如此’的表情ღ✿✿。”但当他听到谷价跌了时ღ✿✿,“突然像被谁打了一下似地跳起来ღ✿✿,眼里炯炯地闪着光”ღ✿✿。37底层民众对粮价涨跌ღ✿✿、抽丁献粮等事情的关注远远高于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ღ✿✿。不过与《差半车麦秸》等作品将关注自身利益视为农民的劣根性不同ღ✿✿,获奖作品《丰收》《会议》表达了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ღ✿✿,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社会环境ღ✿✿。“当个人不再被苛刻地要求无条件为抗战牺牲ღ✿✿,当个人面对物价飞涨时那如逆水行舟般的无奈被理解ღ✿✿,批判的焦点就有了从个人移向社会环境的可能ღ✿✿。”38这些农民不仅要承受物价飞涨ღ✿✿、通货膨胀带来的恶果ღ✿✿,还受到土豪劣绅的盘剥ღ✿✿。它们侧重表现的是农民受到的压迫与剥削jiqingwuyueღ✿✿,以及与以乡绅为主的基层地方官员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ღ✿✿。获奖作品里民族话语的式微与阶级话语的突起ღ✿✿,一方面揭橥出“人民文艺”理论与《讲话》的内在关联ღ✿✿,另一方面折射出大后方文艺的发展方向ღ✿✿。
值得一提的是ღ✿✿,这些获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抗战初期“暴露与讽刺”的叙事框架ღ✿✿。青年作家在创作中没有止步于表现阶级压迫和矛盾ღ✿✿,而是让底层民众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识ღ✿✿。《兴文乡疫政即景》中的农民对贪得无厌的乡长喊出了“老子倒总有一天量量你的胃口ღ✿✿,看你究竟包袱有几多深”ღ✿✿。当田老夹夹说出“各人头上一层天ღ✿✿,多积点德”时ღ✿✿,众人不仅没有得到安慰ღ✿✿,反而更加烦躁ღ✿✿。39这些反抗的声音固然很微弱ღ✿✿,但还是在“沉默”已久的民众中激起了一些涟漪ღ✿✿。《互替的两船夫》则更进一步ღ✿✿,叙述了共产党思想政治在民众中所产生的影响ღ✿✿。船夫王和尚之前面对物价高涨只会叹一声“天意如此”ღ✿✿,但在读到《新华日报》之后开始思考抽丁ღ✿✿、征税等政策对老百姓的压迫ღ✿✿。王和尚曾上过共产党开办的导生传习所ღ✿✿,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我们都是穷朋友》等歌曲ღ✿✿,他又将这些歌教给了另一名船夫木生ღ✿✿。当王和尚被抓走时ღ✿✿,其他人毫不在意ღ✿✿。只有木生若有所失ღ✿✿,因为“‘我们都是没饭吃的穷朋友……’这支歌还没有学会”40ღ✿✿。可以看出ღ✿✿,王和尚和木生在情感上有了共鸣ღ✿✿,而这种情感共鸣又是通过《新华日报》《我们都是穷朋友》等党的文化符号粘合的ღ✿✿。导生传习所ღ✿✿、《新华日报》可以看作是一种革命政治的介入ღ✿✿,这种政治介入使得王和尚和木生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新意识ღ✿✿,这种情感共鸣和新意识恰恰使被压迫的个体有发展成阶级联合的可能ღ✿✿。在《互替的两船夫》的结尾ღ✿✿,带有寓言性质的“凄凉的江边”“深黑的夜里”飘荡出木生的歌声ღ✿✿,木生能否彻底觉醒?这些歌声能否像影响了他一样ღ✿✿,影响更多的人?作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ღ✿✿。
随着民族内部矛盾日益突显ღ✿✿,这些获奖作品不再那么重视民族情感的表达ღ✿✿,而是将批判的焦点放在了社会环境上ღ✿✿,侧重展现个人受到的压迫和剥削ღ✿✿。尤为可贵的是ღ✿✿,一些作品赋予人物一定的反抗性与政治意识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暴露与讽刺”的叙事逻辑ღ✿✿,推动了“人民文艺”实践的进步ღ✿✿。但是ღ✿✿,这些民众被赋予的政治意识是非常有限的ღ✿✿。情感共鸣和政治意识都没有转化成任何政治行动jiqingwuyueღ✿✿,阶级联合只是一种渺茫的可能ღ✿✿。不过ღ✿✿,完全突破“暴露与讽刺”的框架是“抗战胜利前后国统区现实主义文学面对的总体挑战”41ღ✿✿,不能苛求青年作家们在一朝一夕间完成ღ✿✿。
茅盾在关于“人民文艺”的演讲中说ღ✿✿:“现在暴露的对象还不仅是贪官污吏ღ✿✿,还须暴露那造成贪官污吏之政治的根源——即不民主的政治ღ✿✿。”42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触及“不民主的政治”ღ✿✿。虽然这几篇作品描绘了农村生活的不同方面ღ✿✿,但里面的农民都笼罩在抽壮丁和征粮的阴影之下ღ✿✿。其中乡长和保长等基层官员有非常大的权力ღ✿✿,而且各级之间层层盘剥ღ✿✿,这些剥削最终都压迫在农民身上ღ✿✿。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当时大后方实行的“新县制”ღ✿✿。国民党政府为收拢地方权力ღ✿✿,强化了县与乡镇两级的自治权力ღ✿✿。但是乡镇官员还是由乡绅ღ✿✿、袍哥担任ღ✿✿,且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ღ✿✿,因而基层政权长期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ღ✿✿。“在一个原本缺乏自律性的组织中ღ✿✿,突然出现一批权力者ღ✿✿,其中的许多人变成‘暴君’ღ✿✿。”43因此ღ✿✿,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农村的凋敝环境看似由贪官污吏造成ღ✿✿,但根本原因在于“不民主的政治”ღ✿✿。
根据征稿日期推断ღ✿✿,获奖作品创作于1945年8月至10月期间ღ✿✿。这一时段国共两党正就中国未来的前途进行着紧张谈判ღ✿✿,全社会对民主和平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ღ✿✿。在抗战建国转向民主建国的历史语境下ღ✿✿,参与征文的青年作家敏锐地观察到了大后方农村社会的变动ღ✿✿。他们关注农民的个体生存问题ღ✿✿,抨击不民主的政治根源ღ✿✿,在实践“人民文艺”的过程中对农村问题ღ✿✿、农民命运进行了思考和表达ღ✿✿。虽然获奖作品与延安文艺思想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ღ✿✿,但这些青年作家后来基本上都走向了“人民文艺”的创作道路ღ✿✿。例如ღ✿✿,胡锡培参与了1946年《新华日报》关于方言诗的讨论ღ✿✿,并发表了理论文章《方言诗与朗诵》ღ✿✿。1948年ღ✿✿,杨本泉在《突兀文艺》上发表了文艺评论《试谈马凡陀山歌》ღ✿✿,该文引用《讲话》论述了文艺大众化问题ღ✿✿。44
总的来说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引导青年群体关注和表现农村ღ✿✿,壮大了实践“人民文艺”的阵营ღ✿✿。这些青年作家的创作秉持“面向农村”的原则ღ✿✿,较好地刻画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风貌与农民生活ღ✿✿。相比于抗战初期大后方的文艺创作ღ✿✿,这些青年作家敏锐地观察到大后方农村社会的变动ღ✿✿,突出了阶级矛盾ღ✿✿,赋予人物一定的政治意识ღ✿✿,抨击了不民主的政治根源ღ✿✿。获奖作品尽管没有完全突破“暴露与讽刺”的框架ღ✿✿,但是对农村问题ღ✿✿、阶级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表达ღ✿✿。需要说明的是ღ✿✿,青年作家的创作转向只是大后方文艺转向的一个方面ღ✿✿。“寿茅”之后ღ✿✿,茅盾等文坛大家也纷纷参与到“人民文艺”的创作中ღ✿✿。众所周知ღ✿✿,茅盾创作的话剧《清明前后》是大后方“人民文艺”创作的方向标ღ✿✿。45李永东指出ღ✿✿,“寿茅”活动对“促使茅盾调整剧本写作思路应起了重要作用”ღ✿✿。46茅盾通过调整自身立场ღ✿✿,创作出了符合“人民文艺”的《清明前后》ღ✿✿,在大后方引起了空前反响ღ✿✿。由此可见ღ✿✿,青年作家和文坛大家主动进行自我调适ღ✿✿,将自身创作与“人民文艺”相联结ღ✿✿,共同推动了大后方文艺理论的转向ღ✿✿。
茅盾在指导突兀文艺社成员时曾指出ღ✿✿:“青年学生热爱文艺ღ✿✿,注意观察社会ღ✿✿,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命运ღ✿✿,并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笔去反映学校ღ✿✿、社会现实生活ღ✿✿,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ღ✿✿,是很好的事ღ✿✿;这不但有益于学习ღ✿✿,也有益于社会ღ✿✿。”47在大后方调整文艺方向的历史语境下ღ✿✿,南方局通过“寿茅”将茅盾的文学道路塑造为“人民文艺”的道路ღ✿✿,同时把茅盾树立为“人民文艺”的一面旗帜ღ✿✿。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ღ✿✿,无数青年人参与到“人民文艺”建构的进程中ღ✿✿。一项理论提出后不仅需要阐释解读ღ✿✿,更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ღ✿✿。在“人民文艺”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中ღ✿✿,大后方知识分子将“茅盾奖学金”调整为“茅盾文艺奖金”ღ✿✿,最终确定了以青年作家为主体ღ✿✿、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征文方式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的举办使“人民文艺”落实为具体的文学生产活动ღ✿✿,指引青年群体关注和书写农村ღ✿✿,为“人民文艺”提供了人才储备ღ✿✿。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大后方青年作家在创作中表达了争取民主的政治诉求ღ✿✿,迈出了大后方“人民文艺”实践的第一步ღ✿✿。
尽管随着抗战胜利ღ✿✿,大批文人离开重庆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只举办了一次ღ✿✿,但其影响是深远的ღ✿✿。1981年ღ✿✿,茅盾在遗嘱中要求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ღ✿✿,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ღ✿✿,并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ღ✿✿。48可以看出ღ✿✿,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长篇优秀小说ღ✿✿,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进步ღ✿✿。茅盾文学奖设立之初没有制定明确的评选条例ღ✿✿,主要依据的是茅盾的这份遗嘱ღ✿✿,因而获奖作品都是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的准则内评选出来的ღ✿✿。虽然之后评选规则不断调整ღ✿✿,但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要求ღ✿✿,强调作家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映现实生活ღ✿✿。从这个意义上讲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跨越时空jiqingwuyueღ✿✿,通过“茅盾文学奖”延续了“人民文艺”的精神内核ღ✿✿。
2 除了一般性的史料梳理ღ✿✿,如钟桂松的《庆祝茅盾50寿辰活动始末》(《百年潮》2023年第8期)ღ✿✿;张少宇的《茅盾五十寿辰纪念活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ღ✿✿,2023年)在全面考察“寿茅”活动的基础上ღ✿✿,指出了“寿茅”之于茅盾及大后方文坛的文学史意义ღ✿✿。
3 孙中田ღ✿✿、王中忱在《关于茅盾文学工作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中罗列出了当时刊登的“开始征文消息”和“评选结果启事”ღ✿✿,以此说明发起征文是“寿茅”活动之一ღ✿✿。段从学的《文协与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ღ✿✿,2006年)和张少宇的《茅盾五十寿辰纪念活动研究》是为数不多指出此次征文与“人民文艺”关系的研究ღ✿✿。
4 章涛ღ✿✿:《“人民文艺”的生成ღ✿✿:1940年代末共产党的团结作家政策与其“边界”问题》ღ✿✿,《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ღ✿✿。
5 本刊同人 · 荃麟执笔ღ✿✿:《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 · 批判 · 和今后的方向》ღ✿✿,《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ღ✿✿,1948年3月1日ღ✿✿。
7 茅盾ღ✿✿:《五十年代是“人民的世纪”》ღ✿✿,《新世纪》第1卷第1期ღ✿✿,1946年1月25日ღ✿✿。此文最初发表于1945年5月4日的《抗战文艺 · 文协成立七周年并庆祝第一届文艺节纪念特刊》ღ✿✿。
15 王若飞ღ✿✿:《中国文化界的光荣 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先生五十寿日》ღ✿✿,《新华日报》1945年6月24日ღ✿✿。
19 《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启事》ღ✿✿,《新华日报》1945年8月3日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ღ✿✿,《文艺杂志(桂林)》新1卷第3期ღ✿✿,1945年9月15日ღ✿✿。《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启事》ღ✿✿,《大公报(重庆)》1945年8月5日ღ✿✿。注ღ✿✿:《新华日报》的启事将“邵荃麟”误印为了“印荃麟”ღ✿✿,但其他报刊的启事均未出现此错误ღ✿✿。
22 民建中央宣传部编ღ✿✿:《中国民主建国会简史》ღ✿✿,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0年版ღ✿✿,第9ღ✿✿、13页ღ✿✿。
24 子冈ღ✿✿:《矛盾的茅盾寿辰》ღ✿✿,庄钟庆编ღ✿✿:《茅盾纪实》ღ✿✿,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ღ✿✿,第54页ღ✿✿。
32 关于这一时期“人民”概念的使用ღ✿✿,较多研究均有涉及ღ✿✿,例如刘奎ღ✿✿:《诗人革命家ღ✿✿:抗战时期的郭沫若》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ღ✿✿,第365—366页ღ✿✿;戎琦ღ✿✿:《郭沫若“人民文艺”概念的提出》ღ✿✿,《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ღ✿✿。
34 关于这篇小说的名称ღ✿✿,《新华日报》刊登时题为《兴文乡疫政印景》ღ✿✿,1946年3月1日《大公晚报》刊登的获奖作品名为《兴文乡疫政印象》ღ✿✿,但最终发表在《文联》上的题目为《兴文乡疫政即景》ღ✿✿,我们在此采用的是这一题目ღ✿✿。
41 姜涛ღ✿✿:《〈还乡记〉与沙汀1940年代中期的文学调整——兼及国统区现实主义文学可能的路径》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8期ღ✿✿。
42 茅盾ღ✿✿:《人民的文艺——四月八日在广州青年会讲演》ღ✿✿,《新文艺》创刊号ღ✿✿,1946年6月1日ღ✿✿。
43 笹川裕史ღ✿✿、奥村哲ღ✿✿:《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ღ✿✿:战时总动员与农村》ღ✿✿,林敏ღ✿✿、刘世龙ღ✿✿、徐跃译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ღ✿✿,第95页ღ✿✿。
44 杨本泉ღ✿✿:《兼中突兀文艺社始末》ღ✿✿,何建廷主编ღ✿✿:《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北碚文史资料第四辑)》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北碚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ღ✿✿,1992年ღ✿✿,第253页ღ✿✿。
45 邱域埕ღ✿✿:《作为“人民文艺”方向标的〈清明前后〉及其讨论》ღ✿✿,《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年第2期ღ✿✿。
46 李永东ღ✿✿:《移步换形的抗战书写与仓促换调的〈清明前后〉》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2期ღ✿✿。
47 穆仁ღ✿✿:《茅盾与突兀文艺社——抗战文艺运动的一个侧面》ღ✿✿,《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第5期ღ✿✿。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ღ✿✿,如媒体ღ✿✿、公司ღ✿✿、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ღ✿✿,请来电或致函告之ღ✿✿,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ღ✿✿,否则ღ✿✿,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ღ✿✿。
联系电话:13825243438(微信同号)
EMAIL:sales@jbjbl.com
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九华新科技园3栋1楼
Copyright © 2018-2020 PbootCMS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88888888号